
端午节是中国人最特殊的节日了,
举凡世界各民族都有过年、鬼节或拜月等节日,
独独端午节是中国人所特有。
在端午节里,不仅划龙舟、吃粽子,
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俗开运在里面,想知道吗?快点进来看看吧!
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一般认为与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期的大臣,史记说他是一位「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在楚怀王死后,奸人就在继位的顷襄王面前毁谤屈原。楚王因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採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到了汨罗江旁,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就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赶快驾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江边的妇人们,则纷纷用竹叶包着食物,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在端午节里,不仅划龙舟、吃粽子,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俗开运在里面,分别介绍如下:
1.午时水:
端午节时,午时(11:00--13:00)之间打的水,据说有辟邪的效果,一般都是午时水的用法有两种:
A.洗脸用:用午时水洗脸,据说来年一整年都会很有精神,同时眼睛会特别明亮。
B.沐浴用:取午时水利用午时水加上菖蒲、艾草...等,烧开沐浴,可保平安健康。
2.菖蒲、艾草:
端午节除了在家门口插菖蒲、艾草可以辟邪保平安以外,当天也可以拿艾草棒,点燃后在家中四处烟熏,据说有平安镇宅之效,并且可以驱虫防蚊。
至于端午节在家门口插菖蒲、艾草的典故,是源自唐朝黄巢之乱,唐僖宗年间,黄巢起兵造反,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妳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妳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3.香包:
端午时节,小孩子带香包,据说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事实上,这一开始是个很好的卫生习惯的设计,在宋朝的《岁时杂记》记载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夏天时节,小孩容易流汗,如果没有马上擦干,很容易感冒,这些香包原来是让小朋友吸汗的,但随着年代的变化,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也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4.雄黄酒:
这个来自白蛇传所传下的习俗,据说白娘娘,当年在端午节喝下许仙所拿来的雄黄酒,才现出原形,日后,人们便认为,在端午节喝雄黄酒,可以驱毒、辟邪。在清朝年间一位学者:顾禄所写的《清喜录》第五卷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如果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会以雄黄酒在他们额上画一个「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5.驻色酒:
端午节时,将李子汁加入酒内饮用,据说对妇女有青春长驻,养颜美容之效。这事记载在元朝一本书《说林》:「是日妇女作女会,取李汁和酒饮之,谓之『驻色酒』」。
6.五色线:
据说在五月五日,男孩戴左手,女孩戴右手,可以长命富贵,在汉朝的学者: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綵丝繫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这个习俗,一直到清朝时期的台湾都有,根据西元1764年的《重修凤山县志》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五月五日......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繫左腕,女繫右腕,名日神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