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与文学艺术之二


  三、茶与画

  中国茶画的出现大约在盛唐时期。陆羽作《茶经》,已经设计茶图,但从其内容看,还是表现烹制过程,以便使人对茶有更多了解,从某种意义上,类似当今新食品的宣传画。唐入阎立本所作《肃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场面。张萱所绘《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唐代佚名作品《宫乐图》,是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大场面。唐代是茶画的开拓时期,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的描绘比较具体、细腻,不过所反映的精神内涵尚不够深刻。

  五代至宋,茶画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宫廷、士大夫大型茶宴的,有描绘士人书斋饮茶的,有表现民是斗茶、饮茶的。这些茶画作者,大多是名家大手笔,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也更提高了一步,其中不乏茶画的思想内涵,而对茶艺的具体技巧不多追求。元明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可以说到了烂熟的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思想矛盾加深。所以这一时期的茶画也向更邃的方向发展,注重与自然契合,反映社会各阶层的茶饮生活状况。

  清代茶画重杯壶与场景,而不去描绘烹调细节,常以茶画反映社会生活。特别是康乾鼎盛时期的茶画,以和谐、欢快为主要内容。

  四、茶与谣谚、传说、歌舞及戏曲

  在长期的采茶、制茶活动中,广大茶农用自己的心血浇灌了茶,同时也播下民间艺术的种子,从而产生了茶谚、茶歌、茶戏以及茶的故事、传说。比较起来,上层文化与茶结合侧重于品饮活动,所以大部分茶诗、茶画是描绘文人与僧道品茶的情形。而民间茶文化则着重于茶的生产。文人多写个人饮茶的感受,民间则重点表现饮茶、制茶、种茶是为了以茶交友,普惠人间的思想。

  (一)茶与谣谚

  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它不是一般的传言,而是通过一两句歌谣式朗朗上口的概括性语言,总结劳动者的生产劳动经验和他们对生产、社会的认识。晋人孙楚《出歌》说:“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这是关于茶的产地的谚语。唐代出现记载饮茶茶谚的著作。唐人苏廙《十六汤品》中载:“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山。”元曲中许多剧作里有“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讲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说明已是常见的谚语。茶谚中以生产谚语为多。早在明代就有一条关于茶树管理的重要谚语,叫做“七月锄金,八月锄银”。意思是说,给茶树锄草最好的时间是七月,其次是八月。广西农谚说:“茶山年年铲,松枝年年砍。”浙江有谚语:“若要茶,伏里耙。”湖北也有类似谚语:“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关于采茶,湖南谚曰:“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或说:“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湖北又有一种说法:“谷雨前,嫌太早,后三天,刚刚好,再过三天变成草。”茶谚,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品咱在茶山生产管理上的差异。

  (二)茶的传说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名茶众多,因而茶的传说也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关于茶的传说里,或讲其来历,或讲其特色,或讲其命名,同时双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古迹和自然风光交织在一起,和利用茶的功效编织成情节奇特的故事,令人感历届生情的;也有歌以颂和纪念茶祖、茶神的;有的则以批判社会现象、颂扬人的真善美的道德情操的,大多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感情。

  (三)茶与歌舞

  在我国江南各省,凡是产茶的省份,诸如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茶歌、茶舞和茶乐。其中以茶歌为最多,以尖北为例,仅采茶歌就不下百首。茶舞主要有采茶舞和采茶灯两类。茶乐多以采茶调为主,并由此逐渐形成糅合民间小调百成的地方剧种。如采茶戏、茶鼓戏、花灯戏等,当初就是由民间茶歌、茶舞逐渐发展而成的。

  (四)茶与戏曲

  以茶为题材,或者情节与茶有关的戏剧很多。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里,就有许多表达茶事的情节。如在《劝农》一折,当杜丽娘的父亲、太守杜宝在风和日丽的春天下乡劝勉农作,来到田间时,只见农妇们边采茶边唱道:“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学士雪炊地,书生困想他,竹烟新瓦。”杜宝见到农妇们采茶如同采茶一般的情景,不禁喜上眉梢,吟曰:“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开百草精,闲煞女郎贪斗草,风光不似斗茶清。”还有不少表现茶事的情节与台词。如昆剧《西园记》的开场白中就用“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之句。昆剧《鸣凤记·吃茶》一折,杨继盛乘吃茶之机,借题发挥,怒斥奸雄赵文华岢谓淋漓尽致。现代著名剧作家田汉的《环璘珴与啬薇》中也有不少煮水、沏茶、奉茶、斟茶的场面。戏剧与电影《沙家浜》的剧情就是在阿庆嫂开设的春来茶馆中展开的。老舍的话剧《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和各种人物的遭遇,提露了旧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我国还有以茶命名的戏剧剧种,如江西采茶戏、湖北菜茶戏、广西茶灯戏、云南茶灯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