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名山多古刹。”著名的游览胜地天台山,早在南北朝就名闻海内。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赞美天台山的诗文。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就曾详细描叙天台山风物,赞美天台山美景。而坐落在天台山麓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国清寺,被认为是天台宗的祖寺,游人更是络绎不绝。
去年冬天的一日,和朋友相约去天台山游玩。
只有两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天台县城,晚上入住天台最豪华的环球大酒店,次日早晨八时出发驱车去国清寺。车一路奔驰,两边高楼林立,路过济公故居,原来众所周知的济公,竟是从国清寺出家的,很多人都以为济公是杭州人呢,原来竟是地地道道的天台人。
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五六十米的一座古塔在山上忽隐忽现。又步行一里来到幽静的天台山谷,但见周围数峰怀抱,古木参天,山谷双溪萦绕,山水清澈。“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国清寺就坐落在四面环山的世外桃源式的环境中。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远处塔身全貌,而国清寺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转过一亭,曰“寒拾亭”,见一方影壁,正面黄色的墙上书“隋代古刹”四字。影壁前有一石碑,周围挺立着几棵古树,树干苍劲,落叶满地。
再过丰干桥,向东数步,转九十度,在影壁右侧,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不同于一般的寺院,不朝南开而朝东开。山门额题“国清讲寺”,这又与别的寺庙不同,多一个“讲”字,大概跟国清寺作为“天台宗”的发祥地、有着讲学传道方面的功能有关。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红墙黄瓦,香炉高筑,幽静深远,佛法庄严,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走进弥勒殿,国清奇观才“到眼宛如展画屏”。
国清寺的建筑布局可谓是匠心独运。国清寺以四条纵轴为主体,共有“弥勒佛殿”等四殿五楼、二亭一室等三十余幢建筑。国清寺的文物室珍藏着两千多件珍贵的文物。我们看到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是用青铜铸成的,高6.8米,重达13吨;佛祖慈眉善目,端坐莲台,庄重安详。其左右两旁分坐十八罗汉,用楠木雕成,外贴真金,佛像后面的“慈航普渡”壁画,也十分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作家邓拓曾到过天台国清寺,写有题梅诗一首“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半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诗中这株梅叫隋梅,就在大雄宝殿右侧,隋梅已一千三百多岁,据说是国清寺第一任主持灌顶亲手种植的,现在依然高踞墙头,枝条横斜。导游说这株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的古梅是我国现存非常古老的梅树之一。隋梅虽已年迈,但每到新春,仍然花朵繁茂,馨香四溢。远见寺前祥云峰西麓矗立着的就是隋塔,它是浙江省内仅存的历史最为久远的一座宝塔。这座六角空心宝塔是国清寺的镇寺之宝,它与略显残旧的殿宇、千年古树一起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历史沧桑感。
国清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等许多文人雅士均留下过不朽名篇。还留下了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等书法家的摩崖手迹。另外寺周围也有诸多的名胜古迹,寺前是天台八景之一的“双涧回澜”,涧边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据说还有一段佳话。我们行走在古老朴实的庙宇里,心里感觉分外的踏实和宁静,这也许就是佛教的魅力……出来,一张门票在手,一看国清寺的门票,只要5元。作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外闻名的古刹,比起其他的寺便宜很多。据说,有关单位曾要求国清寺提价,被国清寺的主持断然回绝。方丈说,国清寺是神圣的佛堂,不是经商的商场。令我们对国清寺和方丈,多了几分敬意。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我想以后有机会还会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