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佛教的宇宙观念


数学与佛教的宇宙观念

  佛教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心灵的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终极归宿,聚焦于人生的解脱问题——实现超越生死痛苦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因此,虽然在佛教的理论中广泛讨论了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结构及本体与现象的关系等,也阐述了怎样认识宇宙的问题,但它并非把宇宙万物作为独立的客观对象进行分析,以得到相关的、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紧紧围绕人生的解脱问题来探讨宇宙万物,用对宇宙的认识来说明人生解脱的途径、方法和境界。这即是佛教的宇宙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因此,佛教的认识活动往往不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中,而是在两者的统一中,以人生的体验为主导来展开的。在探讨宇宙万物的过程中,佛教运用数学的知识,形成了无穷小和无穷大的时空构架,用以论证“缘起性空”等学说,作为人生解脱理论的依据。同时,在“往生论”中,用时间数量上的差异标示人生修行的品位和境界。

  佛教经典中用得最多的是“世界”这一概念,未出现过“宇宙”一词,但佛教中的“世界”和我们所说的“宇宙”的涵义是一致的。《淮南子·齐俗训》篇云:“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楞严经》卷4云:“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可见,佛教中的世界与中国人对宇宙概念的规定相似,都是指时间和空间所含括的一切领域。

  佛教为了阐明自己的宇宙人生哲理,必须对时空及人、事、物进行描述和介绍,因此,佛经中处处可见各种数量名词,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俱含摄其间。《增一阿含经》就是以数字为核心来解说佛教名词的经典;《俱舍论》对从极小量到无穷大量作了阐释;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阿僧祗品》中,为了说明空间的无限广大和时间的无始无终,佛祖对123个大数量名词作了专门解释。充分显示了数学是佛教用来建构其宇宙学说暨诠释教义的重要工具。

  佛教对宇宙的界定,首先是应用数量概念,说明宇宙在空间上的无限广大。据《长阿含经》卷18所说,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也即一个大千世界等于10亿个小世界,类似于现代天文学中讲的一个星系。因一个“大千世界”中,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种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称为一佛刹或一佛土。世界由无数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构成,世界是广大无边,没有限量的。如前所述,佛教的“世界”即宇宙,是时空的统一。但在大千世界的概念中,时间被作为自明性的前提存而不论,其所指的主要是空间的结构或层次。

  佛经中常说三千大千世界如微尘数、如恒河沙数,所以也称其为“十方微尘世界”,或尘数世界,意即宇宙空间茫茫,无边无际,虚空无量、法界无尽、国土众生无量无边等。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具有无量无边的意蕴。如《法华经》中所言,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这与我们今天对宇宙的认识是相吻合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接触的都是“有限”,在“有限”的习惯性观念的前提下,佛教却能够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无限”的观念,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当然,老子也近乎同时提出了相似的“无限”观念)就是现代具有天文学知识的人,对于“无限”的意蕴,还是很难想象的。佛教的视野广阔无垠,令人叹服。但佛教能够达到这样的认识境界,与其创始人丰富的数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来阐发宇宙人生观的非凡能力分不开。

佛珠手链,远离晦气,开运辟邪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