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的观念深入人心,多数人都有下意识的怕鬼心理。鬼与神又常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所说的鬼神,佛教多归于“饿鬼”一道,饿鬼,为梵文薛荔多(Preta)意译,略称“鬼”,但与中国传统的“人死回归”意义上的鬼有所不同。鬼道是一个比天道更为复杂的类别,其中形相之异多比畜类,苦乐受用有天渊之殊,业因亦各不同。总的说来,此道众生的绝大多数,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希求,意谓希望他人施予饮食,因其本身不事生产,依他为食,“他作自受”。《立世阿毗昙论》云:“谓五趣中从他有情希望多者无过此故,由此因缘故名鬼趣。”二是虚怯多畏,《毗婆沙论》说:“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故名为鬼。”据称众鬼昼伏夜出,活动于黑暗中,常害怕人,若遇到人,要避路私隐。人言:“鬼鬼祟崇”、“心怀鬼胎”,便是取鬼之隐于暗处、不光明正大为喻。
鬼的业因,如《正法念处经·饿鬼品》说:“一切饿鬼,皆为悭贪嫉妒因缘,生于彼处。”又说若邪佞谄曲、欺诳他人,或积财不施、悭吝贪婪,命终皆生饿鬼道。《大智度论》、《十地经论》等说于下品十恶业中,随作其一,即堕饿鬼。《业报差别经》说生饿鬼道有十种业因:造轻的身口意恶业、悭吝多贪、起非分恶、谄曲嫉妒、邪见、爱着财产即便命终及因饥渴而死。总的来看,悭贪不施、嫉妒谄曲,其心险暗不直,是生于饿鬼的共同业因。悭贪故受饥渴逼迫之报,心地阴暗故受畏惧光明之报。又据诸经论说,造十恶等业堕于地狱的众生,地狱罪毕后,即生为饿鬼。至于各种鬼的业因,则千差万别。
关于鬼的种类,诸经论中有二种、三种、十种、三十六种等区分。
二种鬼:弊鬼、饿鬼,为《大智度论》等所说。弊鬼因生前布施,形相福报,皆比欲界天。如《婆沙论》言:“鬼中好看,如有威德,形容端正,诸天无异。又一切五岳四渎山海诸神,悉多端正,名为好(美貌)也。又有威德者,身或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边,皆有宫殿,七宝庄严,首戴华鬘,身着天衣,受甘露食,犹如天子。乘象马车,各各游戏,果报过人。一切山河诸神,悉有舍宅依之而住。”此类鬼即弊鬼,俗称为神,虽然福德如天,但大概有不如天之处,或寿命较短,或须食人香火,或常与饿鬼生活在同一社会,故归于鬼趣。《大智度论》说弊鬼在饿鬼中住,即为饿鬼之主。饿鬼,多受饥渴所迫,大概因此类占鬼道中绝大多数,故鬼道以饿鬼命名。
三种鬼,出《顺正理论》等,为多财、少财、无财三类,系从其贫富着眼,每类中又各有三种,合为九种。多财鬼(富鬼)以饮食充足为特点,分希祠(食人祭祠)、希弃(食人遗弃之物)、大势(有权势)三种,希祠、大势二种,即《大智度论》所言弊鬼或神。少财鬼,虽有饮食而不充足,按其形相,分针毛(身毛如针)、臭毛、瘿鬼(腹大如瘿瘤)三种。无财鬼难得饮食,即使得到也难以享用,分炬口(口中出火)、臭口、针口(咽小如针)三种,其中炬口鬼即佛家焰口施食的对象“面燃饿鬼”。
十种鬼,见《楞严经》卷九,谓破戒作恶而堕于大小地狱的众生,地狱罪毕,依本业因成为鬼类,凡十种:
1.若本由贪占财物作恶,罪毕“遇物成形”,名“怪鬼”。
2.若本由贪色作恶,罪毕遇风成形,名“魅鬼”。
3.若本因贪惑(迷惑他人)作恶,罪毕遇音成形,名“魅鬼”。
4.若本因仇恨而作恶,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5.若本因贪忆(忆念宿怨等)作恶,罪毕遇衰(衰败之物)成形,名“厉鬼”。
6.若本因傲慢而作恶,罪毕遇气成形,名“饿鬼”。
7.若本因贪罔(欺骗人)作恶,罪毕遇幽(幽暗之气)成形,名“魇鬼”。
8.若本因贪明(自作聪明)作恶,罪毕遇精成形,名“魍魉鬼”(山精)。
9.若本因贪成(谄诈诱人以成已私)作恶,罪毕遇明(咒术)为形,名“役使鬼”。
10.若本因以结党营私而作恶者,罪毕遇人(附人)为形,名“传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