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名人看个够


  子鼠:

  贾南风 贾南风公元256年生于名门世家,是晋明初名臣贾充之女,后入宫嫁给司马衷,司马衷登基后被立为皇后,史称“贾后”。她善于审时度势,在晋朝宫廷及权利斗争中左右逢源。惠帝即位之初,杨太后的父亲杨骏把持朝政,她联络楚王司马玮等计杀杨骏,又请汝南王司马亮辅政,牵制楚王,尔后借司马读之手除掉司马亮,弄得群王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大权完全旁落她一人之手。贾后专权十年,终于导致“八王之乱”,她自己也被赵王司马伦处以极刑。

十二生肖名人看个够

  上官婉儿 唐代女诗人,陕西陕县人。其父上官仪是贞观进士,官至弘馆学士,西台侍郎 ,是唐初著名诗人,他的诗被人称为“上官体”,后因触怒武则天被杀,上官婉儿随其母配入内庭,因她诗文绮丽,颇有乃父之风,所以14岁时得到武则天常识,负责为她掌管诏命工作,后封为昭容。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并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后在玄宗政变时遇害,开元初年,玄宗曾命人将她的诗文结集,共有20卷。

  珍妃 珍妃他拉氏,是满洲镶红旗人,姿色优美,聪慧过人,被选入清宫,是光绪帝的爱妃。她对慈祥太后垂帘听政,反持大权极为不满,多次规劝光绪皇帝亲政掌权,引起西太后的嫉恨;后来,她又鼓励光绪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试图在变法中摆脱太后控制,理遭太后仇恨;变法失败后,她与光绪被囚禁,是最后陪伴光绪的最善解人意、知书达理的嫔妃。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前,慈祥太后终于捏造借口,将她推进井里溺死。今北京尚存“珍妃井”。

十二生肖名人看个够

  丑牛:文人学者

  李白 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并好游历行侠。长期漫游祖国大好河山,对社会生活多年体验。曾于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京城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获得较深的认识。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当过永王李瞵的幕僚,因此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带。晚年飘泊痛苦,卒于安徽当涂。

  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继屈原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主诗人。

  苏轼 北宋著名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徐、湖州知府。元丰二年,以作诗"谤讪朝廷",下狱,并贬谪为黄翻译片团练副使。元代妆,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后历知杭、扬州。1092年,召为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哲宗亲政,出知定州。绍兴、元符年间,先后被谪于惠州、海南岛。1100年赦归,次年病死常州。与父苏询,弟苏辙并称"三苏",在文坛上有极高声誉。

  陶潜 东晋著名诗人。九江人。又名渊明,字无亮。谥靖节先生。初为州祭酒,不久解归。复为镇军参军,迁彭泽令。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去官隐居,赋〈进去来兮〉以明志。嗜酒好文,以田园诗著称,亦讽喻时政,阐述“形尽神灭”、“乐天安命”的观点。

十二生肖名人看个够

  寅虎:仁人志士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号明德,广东香山翠享村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曾一度行医。1894年进京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等主张,遭到拒绝后到檀香山组织兴中会。1895年10月在广州筹备武装起义,未成,被迫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领导兴中会,并与华兴会、光复会联合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选为总理。其后与当时革命者反复讨论,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等革命纲领,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与此同时创办《民报》,以宣传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曾联合海外华侨与会党支部及国内新军,发动过多次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第二年,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职,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选为理事长。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化革命党,于第二年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因军阀挟制,被迫去职,来到上海。在上海,孙中山又创办了《建设杂志》,发表《实验计划》,将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孙中山又回到广州,第二年担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遂退居上海。在孙中山失败绝望之际,曾得到另共产党的帮助并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于1923年镇压了陈炯明叛变,回广州后重建大元帅府,决心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人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宣言,提出并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1月病逝于北京。

  卯兔:赫赫帝王

  在历代名声赫帝王中,“属兔”的皇帝就可举例如下: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0年生,辛卯兔)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生,乙卯兔)

  魏文帝曹丕(187年生,丁卯兔)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生,己卯兔)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427年生,丁卯兔)

  五代十国前蜀皇帝王建(847年生,丁卯兔)

  五代后汉高祖刘知元(895年生,乙卯兔)

  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孟昶(919年生,己卯兔)

  辽朝天祚帝耶律廷禧(1075年生,乙卯兔)

  金朝太宗完颜晟(1075年生,乙卯兔)

  南宋光宗(1147年生,丁卯兔)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生,丁卯兔)

  明世宗,即嘉靖皇帝(1507年生,丁卯兔)

  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1711年生,辛卯兔)

  光武中兴

  东汉五朝的建立者刘秀,属兔,字文叔。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他年轻时无任何官职可当,只能以务农和做小买卖为生。

  西汉末年,王莽新政时期,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17年,“绿林军"在湖北起义,公元18年,“赤眉军”在山东起义。迅速席卷全国”

  公元22年,刘秀兄弟乘机聚众在河南宛城起兵。

  公元23年,绿林军的将领拥立刘玄为帝,封刘秀为将军。

  刘秀在昆阳之战中贡英能善战,突围救援,率数千义烟冲锋陷阵,以少胜多,大破王莽的数十万大军。

  昆阳大捷后,刘玄反而杀了刘秀的兄长 ,刘秀用韬晦之计免祸。得到机会出巡河北,招兵买马,网罗人才,扩充势力,于公元25年打败起义军,收编其部,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建立了东汉王朝,于公元36年统一全国。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光武中兴。

  辰龙:帝王将相

  古代相术认为,属龙的人气宇轩昂,有王者之相,大富大贵之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确有不少帝王、名将、名相出生在龙年,不过,他们的成功,多数是凭着自己的奋斗不懈拼杀出来的,他们的一生,是血和汗凝结而成的耀眼光环。

  朱元璋

  公元1328年,农历戊辰(龙)年,安徽濠洲钟离一家朱姓贫农,当新生命呱呱附地,适逢 风雨交加,雷电大作,男孩出生时一道闪电直刺窗内,民间术士以为真龙出世,父母和乡邻都对这个孩子另眼相看,他就是朱元璋,因为生于8月初八,故而幼名朱重八。

  相传这消息曾传到统治者耳朵里,他们千方百计地想除去“真龙”。一次他们请了一个算命先生,料定某月某日某时“真龙”骑马必经过某地,官府派了百余精锐士兵等到了一天,后无精打采地回来了,说一个骑马的人也没见到,只有一个小孩骑着一根五、六尺长的竹竿走过。算命先生捶胸跌足道:“天意!天意!孩子的竹为马,他就是将来的天子啊,今日良机错过,大元气数尽了。”

  这里有许多附会、迷信的内容,但朱元璋小时候就已成为孩子王却是事实。他十四岁那年已成为一个精悍深沉、英气勃勃的少年了,偏偏这年江淮大旱,颗料无收,朱家本来就穷,朱元璋父母又染上了瘟疫,双双去世。朱元璋走投无路,便投到附近的皇觉寺里当了一名小沙弥,后来庙里也断了香火,他只得拿着钵盂游方化缘,这才度过了灾年。

  1347年,17岁的朱元璋回到家乡,家乡已成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郭子兴的据点,朱元璋蓄发还俗,加入了反元队伍,以自己突出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干,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拔,郭子兴还把自己的义女马氏嫁给了他。到期1355年,年仅27岁的朱元璋已官至大农民政权的左副都元帅,郭子兴和他的长子郭天叙相继病死战死后,他更成了这支农民军的实际领袖。

  在元末并起的群雄中,朱元璋并不算强大,刘福通、张士诚、徐寿辉等农民军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远远超过他,但他善于审时度势,寻找时机,向元势力薄弱的地区发展。儒士朱升向他献上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条帝业妙策。使朱元璋的队伍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有充裕的时间性和精力用于发展生产,缩小、减少了元政府的注意力,取得了壮大队伍的实效。在以后的几年间,尽管他的势力已扩展到足以称王,自成一体的地步,但他仍然打着小明王韩林儿的旗号培杆自己的势力,甚至在小明王遭到了张士诚围攻时,还亲率大军北上救援,这招一石二鸟,既把小明王控制在自己的掌心,又取得出小明王其他部下的支持,他的势力更加庞大了。所以当他水电平群雄,逐败元军后,便轻而易举地借口接小明王从滁州来南京议事,中途凿沉坐船,除掉了小明王。这是已没有任何一支力量可以阻挡朱元璋改朝换代的步伐了,1368年朱元璋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当皇帝当得并不轻松,他时时怀疑部下对他的忠诚,设立锦衣卫监视群臣,甚至自己还常常微服出访,弄得大臣们人人自危,进退两难--吏部尚书吴琳告老还乡后,朱元璋派人暗查他有什么“不轨”言行,结果派去的人看到昔日威风凛凛的吴尚书变成了一个佝偻着身子忙着插身的老农,朱元璋这才放心;大学士宋濂在家私宴亲朋好友,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就让他如实报告请些什么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莫名其妙,照实说了,朱元璋拿出暗探绘制的宋濂请客坐次图和情况表一一核实后笑笑说:“很好,没骗子我!”吓得宋濂再不敢请客;大将徐达、蓝玉、丞相胡改庸等人都因朱元璋怀疑他们谋反而赐死,有人作了《谢表》赞朱元璋“圣德作则”,他疑作者是故意挖苦他曾经“作贼”,当然要砍头;还有人作文中用了“睿性生(僧)知”等活拍他的马屁,结果也因他疑心是揭他曾是个和尚未而掉了脑袋。但在客观上,朱元璋采取的一些措施,如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等对当时国内经济的恢处长、社会的安定还是起了积极的作用的。

  1398年,70岁的朱元璋因病去世,他的一生功过,成为后人反复评说的话题。

  班超  

  我们都读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你知道这个成语是怎样得来的吗?说起来它和东汉时期一个叫班超的有很大关系。

  班超祖籍扶风安陵,生于公元32年,这一年是农历壬辰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龙年,他有个哥哥叫班固,是东汉著名历史学家,所以班超字叫仲升,仲者,老二也。

  班超从小勤奋好学、崇文尚武,立志要象西汉通西域的张骞那样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那时候经过西汉末年的战乱,西域重新陷入匈奴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与中原音信隔绝,著名的“丝绸之路”也受阻中断。公元73年,东汉政府决心重新打通西域,派窦固带领军队分道出塞进攻匈奴。初出茅庐的班超在这次战役中崭露头角,他以代司马的职务,率偏师千余人侧击伊吾卢,策应主力,在巴里坤湖大败匈奴军队,为战役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委他36人组成的特使通好西域各小国。

  班超等人先到了鄯善,鄯善王对他们热情相迎,可是不久就冷淡疏远他们了,班超觉得事出有因,派人暗中查访,原来在他们到达的第二天,匈奴使者也率百余人到了鄯善,形势对一鄯善起了变化—匈奴人多,东汉人少;匈奴人近,东汉人远,所以鄯善王的态度有了转变。班超立即召集随行36人,仔细地分析了形势,有人提出匈奴人多,鄯善王又明显地已倾向于匈奴,留在这里凶多吉少,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班超不同意,他说:“鄯善王一开始对我们很诚恳的只是匈奴使者来了之后慑于匈奴的威胁才不敢接近我们,要是我们这时候退缩,不仅完不成通好西域国的使命,而且还会使各国小看我们,丢了汉人的脸,所以我们只能进,不能退!”大家经过一番议论都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吩咐,让他拿主意。班超果断地下达命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今天我们就杀死那些匈奴来使!”他把36人分为2 组,一组10人,在匈奴驻地上围潜伏,华丽人一面大军鼓;其余的人纵火杀入匈奴营地。当夜大风,火借风势烧得匈奴来使措手不及,加上外面鼓声震天,仿佛汉军主力从天而降,顿时斗志松懈,自相践踏逃窜,结果30余人被子休养,百余人被烧死。第二天鄯善王得到消息,震惊之余又十分佩服班超的大智大勇,当既决定脱离匈奴,通好东汉。

  之后,班超继续向西到达于阗,杀死了匈奴派在那里的“监护使”,争取了于阗王;第二年又消灭了匈奴在疏勒的傀儡政权,重立疏勒人拥护的新王。打通了丝绸之路。

  班超完成使命,公元75年他接到趄迁要他回京的命令,准备回京,西域各族人绵延几百里挽留他,有的还抱着他坐的马足不让走。班超不忍忤了民意,伤了民情,只好向朝迁修书说明情况,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30年,30年间,班超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只有一支千余人的“老兵”队伍,但始终能够控制西域的局势,表现了他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杰出的政治才能。公元102年,年过古稀班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京城洛阳,不久即因病去世。

  属龙的帝王将相还有三国名将马超、晋武帝司马炎、唐宰相李辅国、宋真宗赵恒、宋钦宗赵桓、清太宗皇太极、清仁宗嘉庆皇帝、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大革命时期中共总书记向忠发、抗日名将佟麟阁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潘自力、张云逸、滕代远等。

  巳蛇:政治家

  韩非(公元前280年—前233年)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为荀卿的学生,曾多次向韩王建议变法,未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看了后非常赞赏,说:“如果能看到这个人,即使死了也不遗憾了。”后来应邀到秦国,但为他的同学李斯嫉妒,被诬陷入狱,第二年被迫自杀。他的著作被后人辑成《韩非子》一书。韩非发挥早期法家的历史进化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跟着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他总结早期法家的经验,提出一整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中央集权的法治理论。“法”指成文法令,“术”指国君操纵臣下的手段,“势”指国君拥有于高无上的权势。韩非认为,讲计不讲术,就不能防止臣下发展私人势削羽君权;讲术不讲法,一定政令不一,违法的人很多;有法术而没有势,大权旁落,君主会被人取代,法术的推行也就没有保证。韩非还继承了苟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成千上万自私自利的。他认为不可能使人民心悦诚服地供统治者剥削,必须用暴力加以强迫。韩非的法治思想为秦始皇所彩,对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起了重大作用。

  午马:文化巨匠

  尤侗:清朝学者。参与《明史》修纂,能诗词、骈文、亦善戏曲。著作有《鹤栖堂文集》、《西堂全集》。

  王廷相:明朝学者。著有《慎言》、《表礼备纂》、《王氏家藏集》等著作。

  王原祁:清代著名画家,是“类东派”创始人。为“清六家”之一。

  孔颖达:唐朝著名学者。曾奉太宗之命主编《五经正义》,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叶适:宋代哲学家,作品汇集为《水心先生集》。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宜阳人。

  宋慈:南宋学者,所著《洗耳恭听冤集录》一书,总结宋以前法医的成就,为世界最早的法医的成就,为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陆德明:唐朝学者,著作《经典释文》,集汉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之说,为研究文字、音韵、训估的重要著作。

  郦道元:北魏时期著名学者,撰《水经注》四十卷,文辞优美,为古代地理名著。

  陆法言:隋朝学者。精通音韵之学,所编《切韵》是中国古代学术重要文献,成为唐宋人编纂韵书的基础。

  陈矣:清代著名学者,治《诗》专家。著有《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

  陆心源:清代学者,著名藏书家。

  陈澧:清代大学者。广通经学、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算术等学,亦善诗词、文章。著有《声律通考》、《汉书水道图说》、《北塾读书记》、《忆江南馆词》等。

  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范成大:南宋诗人。其诗写田园生活,亦多关心国家安铖,同情人民疾苦之作。有《石湖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郡志》等。

  屈大均: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并以诗文久负盛名。有《初学集》、《有学集》、《牧斋集》、《投笔集》等,另编有《列朝诗集》。

  谈迁:明末史学家。代表作《国榷》

  曹霸:唐代画家,以画马闻名。

  康有为:近代著名政治家和学者。戊戌变法的首要人物。有《大同书》、《孔子改制考》等。

  未羊:宗教大家

  法显(335—420年)东晋时期的名僧。今山西襄桓人。幼年出家,看到经律多有误缺,便下决心去印度求经。399年,自长安西行,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目的地,得若干经书,学会梵语梵文。又到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412年在山东崂山登陆,次年,抵江苏南京。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传》)。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义净(635—713年)唐朝名僧。673年冬自海路赴天竺(印度),历三十余国。685年归国,滞留外国十余年,写成《南洋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695年返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江门外。以后在长安、洛阳主持佛经翻译工作,共译成经、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一行(683—727年)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俗名张遂,今河南南乐人。唐代名臣张公瑾之孙。他为逃避官场斗争,二十一岁出家为僧,后成为我国佛教密宗之祖。译《大日经》,并为这作注疏。他博览经典,精通天文历法,727年,奉诏修订历法,制成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有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他又发起在全国十二个地点观测,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在科学史上有重大意义。此外,又与人合作制作浑天铜仪,是现代时钟的雏型。在他主持下,用六年的时间制成《大衍历》,中唐代最精确和完善的历法,它的体例格式,为历代编历者所沿用。

  申猴:仁人志士

  文天祥(1236—1283年),丙申年生。初名云孙,后改名天祥,改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人。是南宋末年的丞相,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民族英雄之一。

  他身处末世,从小立志氢国,刻苦攻读,才华出众,20岁时中了状元。面对元军的强大攻势,文天祥力主抗战,以一介书生奉诏起兵,毁家赴难,倾家产募集了义军一万人,保卫国都临安。被任命为右丞相,作为朝廷代表出城与元军谈判。文天祥大义凛然,置生死于不顾,却被元军无理扣留,途中,他冒险逃脱。重组义军抗战,虽一度收复许多州县,终于寡不敌众而被俘。无论元军威胁或利诱,他都严辞拒绝。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他以指南针比喻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忠心。把自己的文集取名《指南录》。他在元军的狱中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其开首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寒苍冥。”

  这首长篇抒志诗列举了自古以来正气浩然的志士仁人,真诚地歌颂了他们“垂丹青”、“贯日月”的高风亮节,也是文天祥自我人格的光辉写照。

  他执着的怀抱“成仁取义”的自铭,从容走上刑场,用他的充满正气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之魂的壮烈乐章。

  文天祥的高尚人格和他的这两句诗一样千古流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